精选跟归零很配的网名【99个网名】

admin 个性网名 2023-08-04 09:51:36

跟归零很配的网名

1、最好的一年死了200多人

2、到北大荒去,干点事情!

3、怀念回不到的从前

4、穿着一身休闲运动服,脸上露出很质朴的笑容,57岁的杲文川看上去仍然很有活力。坐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旁的一间咖啡屋里,以一个博友的身份,我们聊起了知青话题。

5、酒暖回忆思念瘦

6、酒暖回忆思念瘦(跟归零很配的网名)。

7、53万知青回城的途径又大概可以分成五种情况。北京曾经招过一批教师,招高中毕业的,回来教小学、初中,但招的人很少;也有少数人被推荐为工农兵大学生,或者参加高考,读完书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还有一些干部通过各种关系将子女转去当兵,或者转到其他城市;而大多数人走的是“困退”和“病退”的途径回城,家里有困难的,可以办理“困退”;身体有病的,也可以回城。

8、本文由“老知青家园”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 

9、在一次知青的联谊活动中,杲文川认识了北大荒1师6团北京知青召集人d大建,了解其传奇故事之后,杲文川专门为此写了一篇博文,“他心中总有一片绿洲”,博文中的这段文字是杲文川有感而发,像他一样,d大建也是一位知青话题的热心探讨者,并为之做了很多实事。在北大荒的岁月里,他们一同感悟到了“平等”,体会到关爱,在精神最为匮乏无望的时期,得到了人间最为宝贵的大爱,因而倍加珍惜。

10、1978年是历史命运发生转折的一年,“像溃堤一样,哗啦啦的”,知青开始大批地返城。这一年,杲文川以“困退”的名义回到了北京。如果不回城的话,留在农场继续好好干,又会是什么样子?杲文川说“人生没有假设”,但可以确定的是当时“回城就等于零”。在建三江七星农场待了11年,按照八级的职称标准,杲文川已经干到了四级,后来调到了团宣传科当新闻干事,“也算得上是连级干部”。回城后,干部没了,工资、级别,一切都从零开始。(跟归零很配的网名)。

11、归零♂。

12、“那个房子一半露出地面,一半埋在下面”,杲文川用手比划着解释什么叫做“马架”一种最原始最简易的建筑。住下来后就开始干活,从冻实的地表里刨沙子准备第二年基建用。取沙子是一件比较危险的活,深冬的时候,地表上冻一米多厚,用羊镐都刨不动,只能用炮把土给炸开,这些炮都是自制的,先用锯末在锅里炒,将锯末炒糊了,当木炭用,用化肥当硝,加上硫磺,用麻布包成一个包,再用锤子打出一个眼,点着了引信就跑。有一次,杲文川点着了引信后半小时都没炸,于是过去看,刚走到炮眼,炮就炸了,炸起来的石块从天上落下来,砸到地上“啪啪”地响,杲文川说,曾经有人就是这样被炸伤过。

13、没有高考就回不来了

14、一边回忆一边忘记

15、✎ℳ₯㎕.归零。

16、此后的路,是以日薪八毛钱为起点开始奋斗的。杲文川一边工作,一边上夜大,到后来转成正式工,提干。43岁那年,杲文川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每天骑着自行车,来回100多里地,跟着比自己小20多岁的同学一起上课,毕业的时候,居然以最大年龄学生的身份获得了“韬奋新苗奖”,“从北大荒回来的人都特别珍惜学习的机会”,杲文川说。

17、悸动回忆

18、其他网名推荐

19、于隶群说,那个时候他早就当局长了,还有那些老知青们也很多都是干部了,一个个全都实实在在地等着老指导员来北京。有的在站台出口“堵”着,有的进了站台,有的在过道里守,5月1日那天,终于等来了老指导员,车一到站,老人家一下车,看见大家都在等着,当时眼泪就挂不住了。

20、北大荒生活的一幕一幕

21、这世界上,没有能回去的感情。就算真的回去了,你也会发现,一切已经面目全非。唯一能回去的,只是桐戚存于心底的记忆。有一个人,一直住在心里,却告别在生活里,忘不掉的是回忆。继续的是生活,来来往往身边出现了很多人,总有一个位置,一直没有变。

22、习惯看透

23、只是回忆在作祟

24、刚去了没半年,于隶群就把腿摔坏了。一次他跟连队副指导员去团里开会,回来经过团部北边的那座山,在过山坡的时候,上面结冰了,下面还有水,相当于空洞的一个坑,于隶群一下子就陷进那个坑里了,当时腿一扭,半月板碎了。后来到医院做手术,把半月板切掉了,诊断书上写着,“腿以后不能持重”,不能再干重体力活了。

25、陌上芳菲

26、相見不如懷念

27、再怎么美丽丶也只能是曾经 孤独患者。

28、杲文川说,不管当年的知青现在何处,过着怎样的生活,他们的心中都永远无法忘记北大荒的热土,就像一位“荒友所写的那样”:“分别几十年,荒友喜相逢,格外亲切和兴奋。叙不完北大荒难忘岁月,道不尽风风雨雨荒友情,唱一曲兵团战士之歌,喝一杯北大荒的浓烈酒,仿佛又回到了当年淳朴、执著、真诚、火热的连队生活。”

29、ILᵒᵛᵉᵧₒᵤ归零。

30、冷血公主

31、以“博”会友寻访知青

32、红颜泪谁知

33、“把拖拉机开过了水草地,又征服了低洼地,建立起了农场”,年近60岁的于隶群,至今还记得那部影响他作出最重要人生决定的电影《北大荒人》中的画面,“非常的向往”,当时于隶群已经从哈尔滨九中读完了高在家待了两年后,对动乱的局面有点厌烦,“都已经20岁的人了,还不能自己养活自己,应该干点事情”,于隶群的想法很简单,也并未像同学“写血书”那么激烈,甚至他对这种过于政治化的行为有些不以为然。就这样,于隶群离开省城哈尔滨,去了几百公里外的建三江859农场,这一年是1968年。

34、多虑症患者

35、杲文川和d大建分别为自己的北大荒岁月回忆,编辑出版了《七星情思》和《远方的白桦林》,他们平日也都热衷于知青的联络和召集工作,在d大建的提议下,他们甚至打算要搞个知青话题的理论研讨会,不能聚到一块儿就是忆旧、喝大酒,而要研讨知青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和发挥的巨大作用。

36、——杲文川博客“难忘黑龙江兵团8年生活”《亲历兵团》读后感

37、网名;

38、骁礼弛守

39、  coward(胆小鬼)

40、旧街凉风

41、往事清零

42、じ归零。

43、此后,于隶群先后在黑龙江省教育厅和团中央工作过,后调任欧美同学会秘书长。“通过高考走的那批,现在都过得不错”,同于隶群一个连队返城的十多个普通知青,目前大部分都还在当工人。

44、北京电视台“北京记忆”栏目采访孟繁贵、方子歌、杲文川、李秀人等当年的北大荒知青,听他们讲述那段不能忘记的岁月……

45、ৡৢﺴ归零。

46、  sober(清醒)

47、一座空城,你我相逢,你已不再是我的梦。浮美艳丽却空洞无神的装束下一个堕落入弊轮悉尘埃租乎里去了的灵魂,你执着于这种虚无的美,烟般缥缈,稍纵即逝,消失殆尽。

48、1997年,他回北大荒带去了一份“厚礼”,组织了一批农业专家到北大荒,希望帮助农场获得更大的发展,但最后的结局并不令人满意,于隶群一边说道,一边忧虑地望着远处的窗外。“从美国引进了一台生产大豆的设备,农业专家去看了以后,发现设备停产两年后,很多零部件全弄坏了。”此次回北大荒给于隶群的感觉是“喜忧参半”,“变化很大,但发展前景不太好。”

49、杲文川(左)

50、杲文川:回城后一切都重新归零

51、噹愛已成徃亊

52、过去终究已经过去

53、位于乌苏里江畔,横跨饶河、抚远两县,距佳木斯只有325公里,859农场是建三经15个农场中历史较为悠久的,建于1956年,由原铁道兵九师集体转业过来,原来的代号为850因此而得名。该农场依山傍水,很多地方靠近公认未被污染的绿色大江——乌苏里江。

54、知青到了农场后,被分散到各个农户家里,一家三四个。到了之后,先作了三个揖,然后开始吃饭,第一顿饭还不错,坐到炕上吃酸菜猪肉饺子,吃了饭后接着下去连队,途中,杲文川强烈要求去最艰苦的地方,于是临时抽了北京八十中的25个男生,加上女四中的10个女生,一共35个年轻人到了十二马架开荒队。

55、残花落泪

56、我在回忆里等你

57、跟杲文川一起回来的那批人的生活轨迹也迅速地拉开距离。“一部分人上学了,进了机关,回来的初期,各机关都缺人,这是最好的一层;第二种人是下海做生意的,但这样的人很少,因为50年代培养的人正统观念比较多一点,杲文川笑言,这一代人发大财的人有,但很少;也有一部分人选择了出国,这种人也少;绝大多数人进了企业,但结局也是最差的,很多都下岗了,提前退休了,没有稳定的工作,收入大多在1000到2000元左右,如果孩子读书或遇有疾病,家里都比较困难,生活在城市的底层。”

58、你的眼泪干

59、于隶群,1948年出生于哈尔滨,1966年毕业于哈尔滨九中,老高三。1968年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建三江859农场五连当知青,当过农工、老师,坐过机关,1977年参加高考,考上哈尔滨高等师范专科学校,1981年调到团中央,1996年就任欧美同学会秘书长,后改任副会长至今。

60、可一到夏天7月份麦收的时候,就又扛起麻袋了,“能不扛吗,那就得扛啊”,回去休息时,腿不敢弯,弯了以后就不能直,但一咬牙还得挺着,一直到现在,阴天一下雨,来了寒潮,腿就不能直了。于隶群说,如果当时好好保养,也许后来不至于这么严重,但在当时那种氛围里,就认为轻伤不下火线是理所当然的。

61、殘留╭ァ那①秒记忆

62、归零℡。

63、记忆里、他很闪耀

64、知青与农民

65、冋忆╮怺逺湜哪庅楛澀

66、于隶群的弟弟后来去了852农场,一次下连队修理电机时车·了,腿被夹在一根电线杆和车之间,腿的一块骨头被挤掉了。至今尚且没有人统计过下乡知青的伤亡有多少,“也没有多少人敢说,因为这个数字可能会比较可怕”,于隶群说,这个数字是可以统计出来的,但没有人去统计过。

67、刚下到连队的于隶群对布满灰尘的床板很不满意,“这么脏怎么放行李”,省城来的孩子从没住过发电机的仓库。“好在适应能力挺快”,于隶群不久学会了扛100多斤的麻袋,也学会了抽烟,虽然是为了熏赶蚊子。他在沙发里顿了顿身,指着腰部说,这都是当年扛麻袋留下的后遗症。

68、于隶群说,1972年时,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开了一次安全生产会议,颜文斌副司令在台上拿着一份生产处写的工作报告讲话,讲着讲着,颜副司令就急了,开始在台上蹦起来骂人。工作报告上说,1972年,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搞得最好的一年,死了200多人。颜副司令大骂,“你们今年安全生产搞得最好,你们给我报销了一个连啊,这安全生产搞得叫什么好啊”,据于隶群了解,伤亡的大部分都是知青,因为他们年轻,没有什么经验。

69、杲文川的博客更新得很勤,几乎每天都有新的文章贴上去,其中关注最多的莫过于“知青”的话题了,“话说知青”、“北大荒情”是更新最频繁的两个栏目。他在博客自我介绍中写道:“从小学四年级就为全校出黑板报,从1971年开始在报端发表文章,如今在100多家媒体上发表文章、照片近7000件。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兼任某孔子学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资深记者、编辑。”通过博联社的纸质传媒搜寻到杲文川的博客地址,再通过博客上留的电子信箱,很快就找到了杲文川。

70、  Theseaoftears(海泪)

71、北京知青杲文川(左)接受本文作者采访

72、于隶群一生中最重要的价值观、人生观,在这10年知青经历中奠定了根基,10年,那些身边的人和事,影响到他此后一生的成长和选择。“做人,他们(那些老战士)是值得尊重的,我们也要像他们一样”。在回忆起这位现不知在何处的连指导员时,于隶群的声音顿时充满了激情。

73、  tempt(唇蜜)

74、懷念の過去

75、当时859农场有四五千知青,报名的有两三百人,考上的不到十分之于隶群就是这幸运的二三十人中的一个。到哈尔滨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一报到,于隶群才发现,他们那个班全是拖家带口上大学的,“男同学一个个胡子拉碴,女同学都是30多岁,老师说怎么来了这么一帮怪人啊”,陷入回忆之中的于隶群失声笑道,“但就是这批人,后来都成了哈尔滨教育界的带头人。”

76、我要当学渣

77、杲文川说,北大荒是成长人才最突出的区域,全国各地都有知青,但任何一个区域都比不了北大荒,在各个领域各界都有著名的人物。从他的感觉来看,身边的知青回来后,大部分都能混到一个中层,在工厂的,当上车间主任或者厂领导了;在机关的,也可能当上科长、处长了。到目前为此,女同志除了被评为副高职称或者提到局级干部的能干到60岁,绝大多数都已经退休;男同志,如果当年是高中生的,基本上也快退了,杲文川摸了摸自己的头,笑道:“我还剩两年就到期了。”

78、给我一个理由忘记 ‖ 给我一个理由放弃

79、ブ归零。

80、杲文川,男,江苏邳州人,1951年生于重庆,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67年北大荒当知青,1979~1996年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工作,1996年至今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副刊部主任兼通联部主任、副编审。

81、你不再是我的梦

82、回城后一切从零开始

83、再回北大荒:喜忧参半

84、虽然知青们大多数人属于下岗、提前退休的弱势群体,在剧烈的社会转型过程中,知青们用自己的忍耐、牺牲、理解支持了改革开放,在国家急需社会稳定之时表现出了宽容和大度,成为降低国家改革成本、缓解社会矛盾的一支中坚力量。他们大多数人自己不富裕,却在知青出现生活困难之时主动伸出援助之手,为“荒友送去人间的真情和温暖,为国家分忧,为社会创造和谐”,不要藐视这些因为“文革”而失去读书机会的老知青,他们虽然位卑却不敢忘忧国,他们在这“物欲横流”、功利主义至上的浑浊之中,恰恰是一股难得的可贵清流。

85、知青一般文化程度比较高,大多领会问题快,接受新事物能力强,比如医院的医务人员,学校里的教学人员,文艺宣传队放电影的、电工、修理厂的等,凡是有点技术性的活,大部分都是知青在干,他们利用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当地人。“教书就是最明显的”,杲文川举例说,北京电影学院的d委副书记王黎光就是知青教出来的,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伟是老职工的后代,也是知青给他的启蒙教育。

86、  Dark(黑暗)

87、洪荒之前

88、℡归零。

89、“那时候知道去了就回不来,没有回来的可能,不能判断你的未来,到那以后,就准备在那好好干,但是不是在那待一辈子,倒也没有这想法,去就准备到那好好干”,这是临行前于隶群的真实想法。

90、在于隶群看来,他们这群人无形的力量给刚到北大荒的年轻人非常大的影响。麦收的时候,每天一大早,全连队员还没起床时,指导员就披着一破棉袄下地去了,在地里光着脚带他们铲草、“腰一挺”麻袋就扛起来了,这些细节于隶群至今记得非常清楚。

91、成了回忆

92、杲文川印象最深的是农民家摆设装饰的改变。以前每个农民家都是大炕,炕上摞着被子,一进门,首先是一凳子上搁着两个箱子,箱子是装衣服的,两箱子拼成一台子,台子上摆一大镜子,大镜子一面用来照人,另一面用来作相框,所有的农民家都是一样的。而知青来了以后,有的就把炕拆了,摆放床和大衣柜,后来农民也跟着学。周围的屯子都向农场学,农场向知青学,于是就慢慢地城镇化了。

93、妾不负郎君

94、孤涩的记忆

95、浅忆旧时光

96、往事归零 ‖ 爱恨随意

97、时光淡了回忆づ

98、  Habit(习惯)

分享: